“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这是针对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不注重小节终至丧失自我、违背党性而发出的深刻警醒。体悟起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所谓细微之处,简而言之就是指细小、微观的地方。按常理来讲,本应容易受到关注。但是,有些领导干部却不以为然。自以为要“抓大事”,搞“大手笔”,起“大成效”,所以,对一些细节问题不太注意,甚至有意放松。有的还以此标榜自己视野开阔、为人爽快。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小节的不重视,最终必将导致彻底溃退。诸多典型案例表明,一些人滑向腐败的深渊,并不是瞬间完成的,往往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起步。那些从“忐忑不安”到“习以为常”“心安理得”的蜕变,往往预设着从量变到质变以致最终疾入骨髓的前兆。
不可否认,任何人都是社会人,都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领导干部也有社会交往、人情世故和礼尚往来,但又与普通人的交往不一样,因为他手上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而权力又是一种影响力、控制力和资源支配力,既可以用来为民谋福祉,又可以为个人所用,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在“糖衣炮弹”的引诱下,一些意志力薄弱的领导干部,就会在细微之处慢慢丧失防线,进而被“围猎”、被“拖下水”,受人摆布。
也正因如此,有人喜欢混淆视听,将个人没有抵抗住各种诱惑、没有坚持为政操守视作环境和权力使然。不可否认,环境、生态对为官从政会施加影响。但是,从根本上讲,决定一个人能否抵抗外部诱惑还是取决于其内心深处对原则和操守是否坚定。正所谓,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找环境的影响、说权力有太大的“魔力”,都只不过是托词和借口而已。真正让防线失守的乃是在细微之处一次次的放纵,进而让底线彻底丧失。实际上,谨行慎微自古以来就是古人所提倡的处世之道和修身之策。《中庸》曾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里所讲的就是,真正的君子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都会戒惧警惕,决不让歪风邪念在隐晦细微之处表现出来。《后汉书·杨震传》讲述的东汉名臣杨震“暮夜”拒贿的故事更具警示意义。东汉名臣杨震,高升东莱太守。在其赴任之途,其好友昌邑令王密为寻求擢升“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在“暮夜无知”中抵挡住好友馈赠金钱的诱惑,正是对为政者在细微之处坚持职业操守的生动写照。
《礼记》有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因此,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还要不断加强自律,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这既是原则也是规矩。做到这一点,说到底就是要修炼好慎独、慎初、慎欲这门必修课。
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要谨慎自律。正所谓“君子不以冥冥堕行”。独处不仅会考验一个人的品格风范和修养境界,而且能让人心静,反思对与错、利与弊、好与坏。这就是告诉我们,既要把独处看作修炼品行的绝好机会,也要破除“无人知晓”的侥幸心理,真正做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所谓慎初,就是要戒于事情发生之初,筑牢“第一道防线”。凡事有一才有二,“第一次”永远是关口。一旦这个防线被突破,贪腐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因而,要始终把“一”挺在前面,在“第一次”塌陷前就及时“亮红灯”“急刹车”,不踩红线。所谓慎欲,就是指要把握好欲望的度。古人说:“罪莫大于多欲,欲不除,如蛾扑火,粉身乃止。”欲多则心散,心散则自衰。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定力,把金钱名利看淡一些,把职责使命看重一些。特别是在请客送礼、阿谀逢迎、权钱美色等物欲面前,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牢牢坚守底线。
人生道路很漫长,但成败得失往往维系在细微之处。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既要有壮志凌云的远大理想,又要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自律之心。如果说前者决定了能飞多远,那么后者直接关系到能不能飞得起来。要想飞得远,就必须在细微之处“拧紧螺丝”,以防滴油抛锚。(陈朋)